企业的信仰
在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中有一个“子贡问政”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子贡问老师:“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意思就是: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子贡又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由此推论:对于公司,员工对公司的信仰也是第一位的。何谓信仰?信仰就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员工的信仰应该是对公司道德观、价值观,企业文化的认同和持有等,当公司的目标和公司员工的小目标相背离的时候,也就是公司员工对公司丧失信仰的时候。这也就是人心涣散的危险时刻,表现为漠不关心,只求本分,等待“人往高处走”。 感觉到,却不知道为什么?是不是很悲哀的事?其实诚信需要一生一世一贯的维护,就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而打破它则需一念则以。口是心非者,只能哄人一时,却终究要被识破的。如果道德观、价值观只是纸上的游戏,那被人认清的时候,就是失去一切的时候。因为符合客观规律的,真诚的,“大我”的才能被真正追随,具有生命力。就职过外企的人,大概都会在心里有一个疑惑,太多外国企业,几乎没有因为员工的管理难度而失败的企业,很多走到尽头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在战略上出现了偏差或者巨大的失误而导致公司破产倒闭。许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上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似乎都不是难题,而反观我们亚洲或者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都会或多或少把企业的成败归结到员工的管理问题上,而员工的管理无非就是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的管理。很多人归结为跨国企业的制度执行比较严格,而中国相对而言会比较粗放,表面上看似乎有这方面的现象,但是究其实质,我想可能还有更为重要的因素存在。学生时代,读过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的书,一些差异便在企业管理上反映出来了,发现导致中西方企业管理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制度的严格性(中国企业也有制度,只是在执行上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格),还有文化、人的心态以及人生...
2017
-
07
-
26
more